延遲滿足理論
演講時.我喜歡分享~延遲滿足理論。
:棉花糖就放在一群4歲大的孩子眼前,如果可以忍耐15分鐘不偷吃,將可獲得另外1顆棉花糖作獎賞。
那麼,到底吃或不吃?
這是史丹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實驗。
實驗發現,無法克制衝動,馬上把棉花糖吃下肚的孩子,長大後課業差,人際關係也不佳;
反之,忍耐15分鐘的孩子,課業表現和人際關係通常比較好。
這個實驗結果被廣泛運用到各領域,專欄作家波薩達(Joachim de Posada)還寫一本暢銷書,推廣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。
長期以來,心理學家一直認為智商才是影響成功的決定因素,這個實驗顛覆這項假設,結果證實,就算是最聰明的孩子,沒有自制能力,後天情緒也會摧毀先天智商。
從醫學角度來看,人類情緒受到腦中多巴胺控制,一旦多巴胺分泌失調,情緒就會起伏不受控制。
幸好,多巴胺分泌是可以訓練的。
大腦有學習功能,透過後天教育,大腦也會記得如何控制情緒;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,就是人類掌管理性的前額葉比較發達。
任何事情沒有不勞而獲,延遲滿足就是讓孩子知道,成功也需要犧牲、付出。
邊際效用遞減,是最普通的經濟學道理,當孩子的願望得來全不費工夫,不僅養大孩子胃口,也讓他學不會珍惜。
棉花糖就在眼前,選擇不吃的孩子,展現自我要求、展望未來、克服欲望及珍惜所有的性格,這些性格正是成功的特質;忍人所不能忍,成功機率當然大增。
一位家長聽完演講.多年後歡喜與我分享:愛偷竊的孩子的改變:
起初.
當他發現小一的孩子會偷他的零錢.並將錢藏在沙堆中...
他氣的對她不斷的毒打....
但是孩子沒有改變.變本加厲地偷...
她哭著問我怎麼辦?
我說:這孩子心裡有個洞.有個傷口..
妳有問他:為什麼偷錢?偷錢要做什麼呢?
沒問啊!老師偷錢是不對的.還要問理由嗎?
當然要問啊!
這孩子寧願被罵小偷.被打.也要偷.
他心裡一定有很痛苦的理由啊!
先向孩子說:對不起.
柔軟才會讓孩子說出真相....
原來.每當下課時.
他看見同學們都能隔著圍牆向學校外的甘仔店的阿伯買零食.
心裡好羨慕啊!
只有他沒有零用錢.
只好用偷的.....
媽媽知道理由.忍不住笑了!
原來孩子雖然還小.
但是也需要開始有零用錢.
他想跟同學一樣.....
媽媽運用了我分享的延遲滿足的理論:
他告訴孩子:以後每天會給他10塊錢零用錢
但是如果他能忍耐.
一星期後.
媽媽會獎勵他:一次給他80元....
孩子因而學會選擇延遲滿足.克制慾望
也懂得了儲蓄....
媽媽高興地與我分享:
孩子長大了.
回憶起往事...
好感謝媽媽用愛與智慧啟發了他.....
我.
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動.
和她.
緊緊地手握著手.....
《心得分享》
延遲滿足效應,我也有用在HONEY的寶貝身上…TOKEN兌換禮物!上學期只要他們達到5個就可以兌換禮物;但到近學期末開始跟他們「溝通」嘗試兌換第二層的禮物。
岱恩說:因為比較大…,但我試著說:第二層的禮物可以選擇比較不同,而且可以挑戰…。亞蓁是第一個為了喜歡而展現「延遲效應」的實驗者,到這學期孩子們已經可以學習「等待」換第二層;而且也是一種習慣了!現在,我們開始延遲到第三層囉~
~轉載自倪美英老師的 FB文章~